作者: 王振宇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8 15:06
清晨微光中,鄆城縣鄆州街道東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小廣場已漸顯生氣。幾位老人拎著太極劍緩步走來,劍穗在晨風中輕擺;不遠處的棋牌室內,清脆的落子聲與老人們的笑聲交織,這座日間照料中心的一天在濃濃的煙火氣中悄然開啟。
“6年前這里還是破舊的‘城中村’,現在成了我們幾十位老人的‘安樂窩’。”在日間照料中心生活的張秀英老人,總愛向新伙伴講述中心的變遷。2017年,在鄆城縣委、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鄆州街道黨工委牽頭,東城社區“兩委”懷揣“讓老人在家門口安享晚年”的初心,啟動了日間照料中心建設。2019年秋,這座總投資400余萬元、總面積達2755.38平方米的四層樓宇正式啟用,成為集頤養、康健、休閑于一體的綜合養老港灣。
步入中心,60間居室井然有序。其中53間標間內,空調、熱水器、儲物柜等設施一應俱全,獨立衛浴為老人起居提供便利。接通有線電視的屏幕上,常播放著老人們喜愛的戲曲。“老人飲食得少油少鹽還得軟和,每周換菜譜保營養。”餐廳里每日飄出飯菜香,專業廚師精心搭配三餐,每餐僅收取成本費,花費兩元左右。
健康關懷是老人們最看重的保障。上午9時,社區衛生室的醫生帶著藥箱熟門熟路地走進日間照料中心:“王姨,該量血壓了。”每月至少兩次的常規義診,早已成為老人們的“健康約定”。從最初的不定期上門,到如今的制度化服務,中心聯合附近醫院、衛生室,將健康關懷變成了“看得見、摸得著”的日常。
精神陪伴讓老人的生活更添色彩。上午10時,97歲的侯秀平老人準時出現在棋牌室。她是這里的“常客”,贏了牌笑得像個孩子:“這兒熱鬧,輸贏不重要,有人陪著說話最舒坦。”
中心外的健身廣場上一派生機盎然:有人在漫步機上活動腿腳,有人推著輪椅曬太陽;社區武術隊的隊員們練起了太極,一招一式剛柔相濟,引得幾位老人跟著比劃。“老人最怕孤單,得給他們找樂子。”中心負責人徐長江說,社區舞蹈隊、戲曲隊常來廣場排練,鑼鼓聲一響,老人們就搬著小馬扎圍過來,看得津津有味。
社區共建的溫情網絡,將關懷延伸得更深更廣。每年重陽節,中心門前健身廣場總會變成熱鬧的舞臺:社區舞蹈隊的紅綢舞得飛揚,戲曲隊的精彩演出贏得滿堂喝彩。社區志愿者更是忙得不可開交:張玉香和司素霞在伙房揉面搟皮,熱騰騰的水餃在沸水中翻滾;劉玉香提著水果籃,挨個給行動不便的老人送節禮。社區活躍的志愿服務微信群里,每天都有新消息跳動:“三樓李叔的燈泡壞了”“明天該給王奶奶送藥了”……一條條消息背后,是小城大愛的生動體現。
這份歡樂與關懷還延伸到了老人的家門口。每年春節、中秋,社區干部都會帶著米、面、油和紅包,挨家挨戶給老人送祝福。“去年中秋,社區小李給我送來了月餅,還陪我嘮了兩個鐘頭。”百歲老人何利和坐在椅子上,滿臉滿足,“這里老人多,有玩伴,日子過得舒心!”老人肚子里的老故事,還成了社區志編撰者的“寶貝”,上門求教時,老人總欣慰地說:“能給社區留點東西,我這把老骨頭還有用。”
從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到貼心的日常照料,從專業的健康保障到豐富的精神陪伴,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樂”在這里不是口號,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尋常事。這座“沒有圍墻的家”,正用溫度與真情照亮尋常巷陌里的桑榆晚景,讓每一道皺紋都舒展得坦然,每一縷銀發都映照著尊嚴。
記者 王振宇